手机版 精采秀發網
唐繼堯,中國滇係軍閥首領。1909年在講武堂擔任教官及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參與昆明起義。1915年發起護國戰爭。1917年支持護法運動。1922年創立東陸大學。1927年病逝。
光緒九年(1883年),唐繼堯出生於雲南會澤一個家境雖不富裕、但重視子女教育的書香家庭,父親是一名舉人,他本人也中過秀才,舊學很有基礎,為人器宇恢弘,倜儻有大誌。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唐繼堯東渡日本,入士官學校第六期,和趙恒惕、閻錫山等同期。畢業後返國,遍遊東北,憑吊日俄戰場,又至北京,在保定觀秋操。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唐繼堯考上清朝秀才,翌年留學日本,就讀東京振武學校,然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學期間加入孫中山所組的同盟會。
宣統元年(1909年),唐繼堯返雲南任督練公所提調、雲南講武堂教官之後加入新軍。從事革命活動。
宣統三年(1911年),唐繼堯任陸軍第十九鎮卅七協七十四標第一營管帶(即營長),當時卅七協協統是蔡鍔,七十四標標統是羅佩金,唐繼堯是第一營管帶,劉存厚是第二營管帶,雷飆是第三營管帶。
民國元年(1912年),雲南光複後,蔡鍔就任雲南都督,出兵北伐,派雷飆、彭新民護送前雲貴總督李經羲離滇。派謝汝翼、李鴻祥率師出四川,迫四川總督趙爾豐獨立。派羅佩金、庾恩�D率一軍赴滇南。派李根源率一軍赴滇西。這時候貴州也起義,貴州士紳任可澄、劉顯世、戴戡等籲請蔡鍔派唐繼堯率軍援黔。討平黔亂。唐繼堯率滇軍占領貴陽,即被推為貴州都督。
民國二年(1913年)秋,唐繼堯繼蔡鍔出任雲南都督。11月唐繼堯正式接替蔡鍔擔任雲南都督兼雲南民政長。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25日,他與蔡鍔、李烈鈞等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率先在西南邊陲打響了護國討袁的第一槍。護國戰爭結束後,任雲南督軍兼省長。爾後,參加了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靖國運動。
民國五年(1916年)5月8日,護國軍中央機構軍務院宣告成立,以代行北京國務院的職權,推唐繼堯為撫軍長,以岑春煊為副撫軍長。軍務院設於肇慶,唐遠在昆明,乃由岑以副撫軍長代理撫軍長。並推劉顯世、陸榮廷、龍濟光、梁啟超、蔡鍔、李烈鈞、陳炳�j為撫軍。
民國七年(1918年)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
民國九年(1920年)爆發了川滇戰爭。駐川滇軍第二軍軍長趙又新被打死,駐川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率部返滇,在川軍的支持下進逼昆明。唐繼堯內部不穩,遂通電辭職。
民國十年(1921年)2月8日,唐繼堯離昆赴港。顧品珍於2月9日進駐昆明,以滇軍總司令名義統治雲南。
民國十一年(1922年)被駐川靖國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驅逐。次年不聽孫中山先生的勸阻,率先回滇複職。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華僑社團美洲致公堂發起,在美國舊金山成立中國致公黨,推舉陳炯明為首任總理,唐繼堯為副總理。五洲洪門第四次懇親大會在舊金山召開。來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門和上海等地的洪門組織代表參加了會議。大會選舉早年加入同盟會並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的陳炯明(1878―1933年)、唐繼堯為黨的正副總理,這一次懇親大會實際上也就是中國致公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軍)從廣州出師北伐,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唐繼堯竟然在雲南高唱“反共”、“討赤”的調子,標榜國家主義,與北洋直係軍閥吳佩孚等相勾結,對抗革命。同年11月,中共雲南地下組織成立,立即組建了以“倒唐”為目的的雲南政治鬥爭委員會,領導雲南人民進行倒唐鬥爭。
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聯合起來,對唐繼堯實行兵諫,威逼去職。同年5月23日,唐繼堯病逝,享年44歲,雲南當局舉行公葬。
抗戰初期,感念唐護國之功,國民政府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明令褒揚,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唐繼堯銅像也在昆明大觀樓落成。
唐繼堯是一個比較理想主義的政治人物。在他留學日本期間,唐繼堯的理想是“不速使中國富強,淩駕歐美,俯視列強,枉為二十世紀之中華男兒,生何如死!”他在民國二年(1913年)執掌雲南軍政後不斷推出新政。在政治上積極地裁兵撤督,製定了省憲。
護法運動中,唐繼堯擁護孫中山早年在歐洲提出的政治理想,認為中國幅員太大,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能也不應該建成中央集權的國家,應當借鑒北美的模式,建立聯邦式的共和國。民國七年(1918年)時唐繼堯曾搞過聯省自治,擔任八省聯軍司令,有過建立聯邦式共和國的嚐試。
唐繼堯繼承了蔡鍔時期“漢、滿、蒙、藏、夷 、苗各族,結合一體,維持共和”的思想,對少數民族土司采取“漸進主義”,推行以存土置流為目的“不改之改”政策,普遍確立了土流並治的統治形式。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彈壓委員、行政委員 、殖邊督辦 、設治局等行政機構,並派參謀長庾恩為巡閱使,出巡普思沿邊防務。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23日夜11時,由唐繼堯、任可澄署名的反帝製電報正式發出。要求立將楊度、嚴複、劉師培、段芝貴、周自齊、梁士詒等12人“即日明正典刑,以謝天下;渙發明誓,擁護共和”,並以雲南軍民“痛憤久積,非得有中央永除帝製之實據,萬難鎮勸”為詞。同日,唐繼堯、任可澄、蔡愕、戴戡等人並聯名照錄此電通告全國,請“一致進行”。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聯名宣布雲南獨立,發布討袁檄文,組成護國軍政府,以唐繼堯為都督。隨即組織討袁護國軍,分三路向四川、貴州、廣西進軍。護國戰爭全麵爆發。第一軍總司令蔡鍔,進軍四川;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出兵兩廣;兼第三軍總司令唐繼堯,坐鎮雲南,坐鎮後方,負責後勤和指揮。12月27日發動護國戰爭。民國五年(1916年)元旦,護國軍誓師出征。護國軍在四川、貴族、廣西、廣東等地與袁軍交戰,攻勢甚猛。5月8日,滇、黔、粵、桂四省在廣東肇慶共組軍務院,以唐繼堯、岑春煊為正副撫軍長,梁啟超為政務委員長,蔡鍔、李烈鈞等為撫軍。
參與護法民國六年(1917年)7月,針對張勳複辟,段祺瑞解散國會,孫中山南下廣州領導反對北洋軍閥的護法運動。唐繼堯認為有機可乘,決定利用護法,把滇係勢力重新深入四川,於是唐繼堯與孫中山修好,並支持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任護法運動靖國聯軍總司令、元帥。
民國七年(1918年)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之一,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把滇黔所部八軍編成靖國軍,號稱“滇黔靖國聯軍”,以楊蓁為總參謀長,以顧品珍、趙又新、瘐恩�D 、黃毓成、張開儒、方聲濤、張熙、葉荃分任八個軍總司令,加上黔軍王文華第一師,共七十多營約四萬人。11月14日,唐繼堯以川軍劉存厚阻礙滇軍為名,率滇黔聯軍誓師出發,發動了四川靖國戰爭。表麵上支持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皖係段祺瑞的護法戰爭,卻又以“靖國”為名,暗中拆台,孫中山甚為氣憤,曾發表通電指出“南與北如一丘之貉”。
唐繼堯利用孫中山護法這塊招牌,打著靖國的旗號,以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聯軍總司令自命,使他的聲威達到頂峰。
軍事建設民國三年(1914年),唐繼堯在雲南首開西南兵器工業先河,在昆明海口建兵工廠,該廠能生產步槍、輕重機槍。之後這一兵工廠在護國、護法和靖國戰爭中都派上了大用場。
在市政建設方麵,唐繼堯主持了昆明市的改造工程,整修街道,疏浚下水道,開辟公園,例如在翠湖由東至西築了道長堤,與阮堤在湖心島相交,名“唐堤”。這些市政工程使省城麵貌為之一新。
唐繼堯仿效省外一些省城設市管理的經驗,將原本歸警察廳管轄的昆明縣劃出來,實行民治,正式劃定省會區域,昆明也正式定名為昆明市政公所,市區仍以“原省會警察區域為範圍”,總麵積為17.96平方公裏。
唐繼堯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在雲南創建了第一所大學――東路大學(現雲南大學)。據雲南大學方麵介紹,二十世紀初,全國各地開設大學之風漸盛。宣統三年(1911年)雲南光複後,急需發展教育,培養人才。10年期間,海內外各界人士屢次提出在雲南“創辦大學”的各種動議和建言。身為雲南督軍兼省長的唐繼堯外觀世運,內審國情,慨人才之消乏,文化之頹廢,毅然廢督裁兵,振興文治,作救國之遠圖,以“經邦建國,教育為先”為其治滇方略。在唐繼堯和雲南首批留美學生董澤(後任東陸大學首任校長)等人的合力推動下,終於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成立了中國西南第二所大學――東陸大學(現雲南大學)。
編修文獻民國三年(1914年)8月,唐繼堯倡導並撥款萬元,聘請以趙藩為總纂的一批雲南知名學者編纂了大型叢書《雲南叢書》1212卷。這對雲南地方文獻的係統整理、保存與傳播具有深遠意義和巨大影響。
其他貢獻民國三年(1914年)至民國四年(1915年),唐繼堯以官費半官費派出的留學生人數,超過了以往派遣留學生人數的總和。繼上海、北平之後,民國十四年(1925年),唐繼堯在昆明五穀廟內創辦了全國第三所無線電專業學校。1923年,唐繼堯為紀念雲南首先起義、發動“護國討袁”戰爭,在昆明投資拍攝了第一部雲南題材故事片《洪憲之戰》,並在片中飾演本人-男主角唐繼堯將軍。
“治滇無善政,護國有奇功”。(唐繼堯墓誌銘)
“護國討袁南天一柱,治滇興教東陸獨尊”(唐繼堯故居正堂的對聯)
“唐繼堯的政治主張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特別是北美聯邦製共和國。”“唐繼堯支持孫中山。”(龍東林評價)
“先人唐繼堯曾參與和領導了昆明重九起義和推翻袁世凱統治的護國起義,在辛亥革命史上寫就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不能憑借某一個曆史時期的某種表現,對一個曆史人物作結論性的定位。同時,一個民族的曆史不能被切斷,沒有延續的曆史的民族始終是保有遺憾的。”(戴抗評價)
“通過援黔、護國、靖國戰爭使控製的地盤擴大,市場也就擴大,雲南的商品生產和對外貿易發展。”(劉光順評價)
“以土酋政策鞭策雲南,我同胞呻吟痛苦於萬惡專製淫威之下。”(葉荃評價)
“凡此種種,無非是封建的殘局之下,軍閥專政、軍閥割據的必然現象和趨勢。”(蔡和森評價)
“由於護國、護法兩次戰爭以及在黔、川、桂3次用兵,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不可能有更多的力量進行經濟、文教建設。但這段時期仍有幾項比較顯著的建設成就。”(《雲南省誌·政府誌》評價)
“唐繼堯治滇後期政治上逐漸衰退,沉湎於舒適的家庭生活,疏於軍政事務,以致一些政府機關腐化,軍務鬆弛,加之用人失當,處事欠公,導致部屬離心離德。”(一石《興教東陸創業南疆》評價)
“雲南各族人民為護國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是永遠值得肯定和懷念的。有人說,批評唐繼的不足,就是否定了雲南人民的貢獻,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唐繼堯作為護國軍領導人之一,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但是唐繼堯與雲南人民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謝本書評價)
在唐繼堯銅像被“這離人類文明的野蠻行為”拆毀48周年的今天,在“護國三傑”中這兩傑――蔡鍔、李烈鈞的銅像已在各自家鄉建成之後,該不該恢複重建“護國三傑”之一的唐繼堯的銅像,重現其“立馬華山,推翻專製;揮戈燕京,重建共和”的光輝形象,這是擺在雲南人麵前的一個應該回答的問題。
唐繼堯之子唐紹驤1925年(民國十四年)至1928年(民國十七年)留學日本時,請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塑造,運回昆明北門街唐公館書房安放,後因時局變化運至香港保存,1953年遷放台灣省台中市。兩年前經唐氏家族商議,願意將這一銅像捐贈桑梓。唐氏後人說:“此尊銅像贈與先祖所創之雲南大學,不僅屬雲大所有,更屬於雲南廣大鄉親所有。”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昆明重九起義重要領導人唐繼堯的一座半身銅像,由其後人贈予雲南大學。
唐繼堯故居位於會澤縣城北鍾屏鎮二道巷轉三道巷中段處14號,占地麵積850.1平方米,建築麵積410.1平方米,屬清代中晚期傳統民居,封閉式四合院建築群,係硬山頂穿鬥式結構,置正堂,書房、對廳、耳房、糧倉、養馬房等,前後院共14間。正房麵闊3間11.87米,進深3.85米,簷高3.45米。東西書房對稱,與對廳屋麵平行,麵闊之間長7米,進深2.85米,簷高2.8米。原兩院相通,後為居民住宅,被隔為兩個院落。故居於1995年被公布為縣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與會澤眾多精美宏偉的民宅相比,唐繼堯故居略顯簡陋,這是因為唐繼堯的家境在當時的會澤屬中等人家。在這裏,你可以一邊感慨他一生傳奇經曆和他故居的普通平凡,一邊尋覓他遺留會澤的痕跡。
參見:唐繼堯墓
唐繼堯墓位於昆明圓通公園西後門的上方。是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修建,墓為石砌圓丘形,高6米,直徑為16米,占地麵積1500平方米,在國內為較大的陵墓。墓前建有廊柱式石牌坊,麵闊16.70米,鑲嵌著8個石碑,這8個石碑,刻著1916年(民國五年)護國戰爭期間被推舉為護國軍務院撫軍長,大總統黎元洪的授勳令;孫中山大元帥1924年(民國十三年)關於推舉唐繼堯為廣州軍政府副元帥的文件,以及周忠嶽為唐繼堯寫下的長篇墓表。把這些內容合起來,就是唐繼堯一生中最精彩、最輝煌的人生歲月。
唐墳正中刻寫著“會澤唐公冥墓”,兩邊對聯是:“功業須當垂永久,風雲常為護儲胥。”唐墳前神道兩旁立有石獅、華表,唐墳之上還有許多石雕,氣勢壯觀!這個墓把建築上的希臘式、威尼斯式、哥德式與中國傳統融為一體。此外,還采用了拉丁式的銘刻,墓頂樹木蔥鬱,形成了一個綠色墓。
民國三年(1948年)8月他的學生出任韓國國務總理兼國防部長的李範�];在大韓民國政府成立文告中對已故唐繼堯將軍列名致謝以示永誌不忘,他也是88位大韓民國建國勳章受賞者中的外國人之一,但是這種尊敬長期不為中國人所知。
人們若對一件事情印象深刻,即便它失蹤了,已經不見了幾十年,也會抱著“寧可信其在,不願信其無”的心態,相信一個“還在”的傳聞,相信有一天會回來,會重見天日。老昆明人對失蹤近半個世紀的大觀樓公園內唐繼堯銅像的“追念”情結,就是一例。
關於唐繼堯銅像下落的三種說法
唐繼堯銅像的下落有三種說法,說得最多的有以下兩種版本:一說是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被毀了,但沒誰真見過;另一說是當前還放在物資局的倉庫裏,但也是聽說無人親睹。還有一說是被白馬廟的村民埋在村子裏(保護起來)了,持這種說法的是雲南攝影界的一位知名人士。
不願透露姓名者目睹了吊運銅像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昆明老人說,大約在1959年1月的一個上午,天氣晴朗,兩輛吊車開進了大觀樓公園起吊銅像。其吊取過程是:兩輛吊車的吊臂同時伸向銅像,工人上去捆好銅像與吊鉤連接的鋼索後,另一批工人則動手使銅像脫離石質基座,然後兩輛吊車同時啟動……就這樣,一座屹立了22年、千年古城建城以來最好的一座室外銅像就這樣被“綁架”走了。這位老人是一位參與者還是旁觀者無從知曉,因為老人不願意說。試想,當時銅像被作為“廢舊物資”放到物資局倉庫是可能的,所以才有了後來“銅像放在物資局倉庫”的傳聞,但事實上銅像很快又有了新去處。
初一學生金屬堆中發現銅馬
”老昆明“李翔榮講述了其親曆所見,他回憶說:大約在1959年的一二月份,他所在的在廢舊昆四中按上級指示全麵停課以投入到“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中去。他們初一年級的同學每天一早便步行5公裏,趕到位於馬街的昆明冶煉廠料場勞動。他們的任務是把堆積如山的廢舊金屬分類。在料場倉庫裏勞動時,他們看到各種稀奇古怪的金屬製品。若幹年後他們才意識到,當年經他們手分揀過的這些“廢品”有很多是凝聚著人類智慧有價值的生活用品和藝術品,甚至是文物收藏品(包括金銀硬幣)等等。這些“廢品”中有故意砸壞的銅管樂器,有完好的鐵鍋銅碗、古銅佛像等。
在倉庫裏牆邊還站著一個銅人,“他”來自圓通街連雲巷一個可能叫“忠烈祠”的地方。旁邊是用一塊破布蓋著的一匹大銅馬。好奇的同學們很快就認出來這兩件東西竟是被人們稱為“昆明三件寶”(古幢、銅人和唐繼堯銅像)中的兩件寶。銅人是一個比真人小的將軍,雙手握著的指揮刀插在兩腿正中的地麵。銅人旁邊就是唐繼堯銅像上的大銅馬。可能是有人覺得這匹來自意大利的“名騎”太刺眼,幹脆給它蓋上塊破布遮掩其光芒。
同學們把大銅馬身上的破布扯去後發現,原在馬背上的唐繼堯塑像的上半身已不見了,但兩條腿還附在馬肚上,馬背上有一個圓洞,估計是用來連接上半身的榫口。大銅馬為空心銅鑄,一隻馬腳提起,其餘三隻馬腳與一塊厚實的銅板連接為一個穩定的整體。午休時,同學們輪流騎到銅馬上並揮舞著一把舊軍刀作騎兵衝殺狀,玩得不亦樂乎。一個多月的勞動很快就結束了,當同學們離開料場倉庫時,看見那匹蓋著破布的大銅馬還在原地站著,但它被投進熔爐化成銅水隻是遲早的事。
年份 | 影視 | 演員 |
---|---|---|
2011年 | 《護國大將軍》 | 毛建 |
2014年 | 《使命1915》 | 姬鵬 |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